讲究人伊丹十三的美食小课堂开课啦!
今天来讲讲吃意大利面的门道,如何用叉子安静又优雅的吃面呢?
伊丹十三在《欧洲无聊日记》中现身说法,图文并茂,这次一定教会你!
“大家吃面吃得又急又严肃。有的人用叉子铲起面条往上拉,直到垂落的面条尾端完全脱离盘子后才送进嘴里。也有人叉子不断忽上忽下,拼命将面条从盘子上往嘴里送。”
这是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第二章中的一段文字。
我想,具有真实性、描写力和实在感、临场感的文字, 指的就是这种文字吧。但我现在要强调的不是写作,而是关于意大利面条的正确卷法。
有些事情通过短时间的简单练习就能排除困难。
比方说,在强风中擦燃火柴这件事,在我们的人生中应该算是不太困难的技术了。我想每个人都有过“只剩下三根火柴,却全都被风吹灭”这种不足为外人道的记忆吧。
但我也很清楚,只要在强力电风扇前练习点上一整盒火柴后,就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我可以用类似落语《打哈欠指南》的方式说明,如何用双手保护手里的火焰不被风吹灭。点燃火柴后,如果想让双手立刻圈成理想的形状围住火焰,那无非就是留意一下火柴盒该怎么拿,以及火柴棒的正确拿法和点法。
仅仅花十分钟练习,我就通晓了所有问题的奥妙。如今在狂风中点火柴只会带给我无比的乐趣。
我甚至考虑在名片上增列一项“强风下正确点火柴法评论家”之头衔。
关于意大利面该如何卷,应该也是大同小异。
意大利面当然得用右手拿起叉子卷起来吃才对。问题是,大家虽然都知道这一点,但能够完全做到的人却意外地少。
大家都成了海明威。
前面说过法国有米其林轮胎公司,大家都知道该公司出版的行车地图和旅游指南最具权威性。其中的意大利篇对于前往意大利旅游的外国人提出了有关意大利面卷法的警告, 内容如下:
“吃意大利面时绝对不能使用刀子。要右手拿叉子,一次最多叉住两三根面条,慢慢卷起,卷完后送进嘴里。如果一开始叉住的量太多,卷的时候会越来越大以致难以收拾。”
即便是对欧美人士,这也是个大问题。更何况日本人还背负着一大障碍。
那就是日本人在食用面类时,认为发出稀里呼噜的声音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外国,这却是非常失礼、极度缺乏教养的行为。
所以我想对前往海外旅行的年轻人提一句忠告:千万不要让日本的老人家和意大利面关联到一起。当你的社长、专务尝试以海明威方式制造出惊人的一瞬间时,周遭顿时会陷入一片寂静,你的座位将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原则上讲,就连发出轻微吸食的声音,也是绝对不被容许的。我们要以此为前提展开话题。
不发出声音吃意大利面其实并非难事。总之,“如何完全不发出声音”跟“如何完全卷起意大利面”有关。虽说是完全,但只要大致上能完整卷起就好,有两三根无法卷起的短面条挂在外面则是无所谓的。
接着便是开始练习。
首先,端坐在以意大利式手法煮好的意大利面前方。
面条和酱汁拌匀后,用叉子压住一部分的面条。于盘子角落留出约香烟盒大小的空间作为专门卷面条用的地方。此乃诀窍之一。
有的意大利面条一根就长达五十厘米,所以叉子上只需挂住两三根即可。如果是日式那种切碎的面条则可叉起七八根吧。
接下来很重要,先将叉子轻轻抵住盘子,然后按顺时针方向静静地转动。
在四根叉齿卷起面条前,千万不要举高叉子离开盘子。此乃诀窍之二。
一旦叉子前端脱离盘子,继续转动之际,原本没被叉住的面条也会跟着缠上来,只见整盘面条最后都揪成一团。只要发觉失败了,就得重新来过才行。
也可以用左手拿起勺子,将面条移入勺子凹面再卷起。只是这种方法并不正统,不过我看也有意大利人这样做,倒也不算违规吧。用这种方式比较容易卷起面条,原理同样也是叉子前端不能离开勺子。
好了。现在你已经能够将意大利面卷成完美的纺锤状, 给人一种几乎是艺术的愉悦感受。
你静静地将该艺术品送进嘴里,不发出声音地品味着。
接着,且让我们再继续读海明威的下文吧。
“吃面的同时,大家从干草包裹的大酒瓶里倒红酒来喝。
“酒瓶斜靠在铁架摇篮上,拿着酒杯的手用食指钩住瓶颈一拉,只见颜色亮红、带点涩味、香醇可口的红酒便流进杯子里。”
作者: [日]伊丹十三
出品方: 后浪
译者: 张秋明
装帧: 平装
丛书: 后浪电影学院
大江健三郎是他的挚友+妹夫,周信芳之子是他的室友
彼得·奥图尔、仲代达矢、吉永小百合曾与他片场共事
松浦弥太郎视他为偶像,三谷幸喜是他的影迷
佐藤忠男称他为“日本电影界的救世主”
以他命名的伊丹十三赏,曾颁给过是枝裕和、星野源、宫藤官九郎
伊丹十三,日本文艺界的一位“异人”。影迷了解到他,多是通过其八九十年代执导的一系列针砭时弊、叫好叫座的市民/行业喜剧,如《葬礼》《蒲公英》《超市之女》等;文学读者了解到他,可能是在其挚友/妹夫、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笔下。不过那都仅是“钻石”的一个切面,而伊丹十三素来有“长着13副面孔的奇男子”之美誉,也即拥有多重身份的斜杠通才——演员/设计师/插画家/广告人/随笔作家/导演……才艺之广博、精深令人惊异,这背后蕴藏着他多年来积累的日常情趣与格调品味,其潇洒生活家的魅力从本书就可窥见一角。
1961年,28岁的伊丹以演员身份长期旅居欧洲,身处西方异国拍戏、游玩的新奇体验激发了种种思(吐)考(槽),两年间为杂志写的连载专栏集结成书,即为《欧洲无聊日记》。此乃伊丹的首部随笔集,可谓日本人的欧式生活启蒙书,为他们带来了“亿点”新世界的震撼,令其惊觉:原来随笔还能这么写,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有趣有品地活着!
◎ “优雅,实在是太优雅了!”——文青伊丹十三的欧洲体验记,透过精神洁癖的伊丹之眼看世界,感受衣食住行中渗透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及教养衰落问题,对日常细节的琢磨讲究堪称现今龟毛风日剧的鼻祖。
◎ 品质过硬的种草指南,好物好店的测评安利犹如在刷伊丹的“小红书”,其推荐的餐厅、酒店、剧院、商铺等超八成至今还在营业,半个多世纪前的“伊丹严选”仍可作为当下的旅游参考,森见登美彦就将本书作为旅行时常备的一册。
◎ 生活妙招、料理方法、时尚理念、购物方针……“他真的想教会我”“读着读着就饿了”,风趣率性的文字令人莞尔,恋物惜物之情怀让人感动。著名生活哲学作家松浦弥太郎常年视伊丹为偶像,誓要写出自己的《欧洲无聊日记》。
◎ 和好莱坞大咖共演的片场爆料、和周信芳之子做室友听来的奇闻轶事、与大亲友大江健三郎交往的乐事笑谈……一代名导青年期的朋友圈往事,读来常有打破次元壁之感,还能看到其演员时代对电影和戏剧的理解体悟。
◎ 本书原版装帧由伊丹十三设计,中文版尽可能保留其古典的设计风貌。封面与内文30余幅插画均为伊丹所绘,尽显其美学格调。精致趁手小开本,随书附赠作者亲绘的“北京城楼”藏书票一枚。
赠书
说说对本书的心动理由。
关注我们,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抽取5位书友,每人赠送《欧洲无聊日记》一本。
我们会在一个月左右开奖,在留言区回复中奖书友,请留意查看!
(开奖后,如果按时间提交地址后,一个月内没收到赠书,可以在任意一篇推文下留言询问赠书寄送进度)
等不及?点击查看
END
主编丨木月
美术编辑丨小柒
图文来源丨后浪电影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祝好运哦!
阅读原文
伊丹意大利面伊丹十三叉子面条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