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强村公司建设运营,是广州“百千万工程”建设的主题。近日,专家提出,广州应加快实施“百千万工程”,要聚焦资源整合、融合创新、共同富裕、造血能力等方面,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广州强村公司发展,激发强村富民新动力。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研究员易卫华介绍,强村公司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是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针对部分村庄集体经济薄弱,乡村基层组织动员能力不够强等实际,为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性探索与成功实践。
聚焦资源整合,让低效的乡村资源“聚起来”
当前,广州大力推进“强村公司+”模式,打破了农村以往单打独斗、碎片化的经营方式,破解农村土地分散化、“非粮化”难题,打造规模化农业项目,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要继续围绕城乡融合、资源整合、活化利用等方面,推动强村公司发展。
“点石成金”,活化闲置资源。大力开展村集体“三资”清查,摸排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建立村级“三资”台账。加快盘活闲置校舍、旧村部等,通过改造提升、资产入股、招商引资等方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让闲置资源“活”起来。大力发展“资产流转+物业托管”等模式,构建主粮种植、休闲观光、种子研发、研学体验等多业态,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子。
“聚沙成塔”,集聚分散资源。通过强村公司链接资源,将碎片化的分散资源进行整合,按照“整合加工、提升包装、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打造规模化农旅项目,提升产品附加值。有条件的行政村携手联动发展,将乡村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统一规划、提升和改造,把点状闲散资源串联成线、包装成块,打造成优质资源包,统一管理、统一招商。
“借鸡生蛋”,吸引外部资源。强村公司是资本、人才等进村的重要对接与发展平台,要充分利用市有关单位、市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对北部山区纵向帮扶机制,创新建立“村公司+合作社+国企+农户+社会投资者”“村公司+合作社+民企+农户”等模式,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内生“造血”,并建立健全了保底分红、专项基金、土地流转等多种利益链,有效拓宽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来源。
聚焦融合创新,让富民增收的产业“兴起来”
在强村公司建设过程中,广州努力打造村村联动+产村融合的“组团共同体”,破解“单打独斗”的难题;打造产业植入+乡村特色的“品牌综合体”,破解“后劲乏力”的难题;打造区位优势+生态优势的“都市近郊体”,破解“二元结构”的难题。要围绕品牌引领、产业兴村、文旅融合等方面,继续推动广州强村公司发展。
围绕“品牌引领”,推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广州增城、从化等地农特产品质优量大,要依托各镇村的资源条件,强化品牌意识与品质思维,深入挖掘差异化特色,提炼打造爆款,以硬核产品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盘活利用生态、文化等资源,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讲好广州故事,持续擦亮“穗”字号品牌。
围绕“产业兴村”,促进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补齐乡村产业链短板,做强精深加工,打好“加工、出口、物流、电商”组合拳,强化与银行、国有企业、物流企业等共建,加快乡村先进要素集聚,使“土特产”变身大产业。延伸价值链,开发名、新、鲜、特、高农产品,通过营销创造品牌价值;推动农业与休闲康养、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打造独具特色村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水平。
围绕“文旅融合”,深入挖掘乡村文旅资源培育融合新业态。依托农业、生态、文化资源等优势,大量引入旅游元素,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观光体验、养生度假等多种需求,努力开发具有乡土色彩的住宿、餐饮、休闲产品,增强游客的精神体验,培育壮大农文旅产业。
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
让乡村的集体经济“强起来”
广州强村公司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拓宽了农产品销路、优先雇用本村劳动力等方面,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强村公司作为公有制经济,要继续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为使命。
围绕“提低”,向低收入群体提供就业岗位。推动强村公司依法依规承揽市政建筑、装修、安装等零星工程以及环境保洁和养护项目等,强村公司的就业岗位要优先聘用本区域符合条件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因病、因残的弱(半)困难劳动力,缓解这些人群就业问题,强村公司的利润,也更多地向低收入农户帮扶倾斜。
围绕“扩中”,拓展村民经营和财产性收入。推动强村公司通过资产经营,活化利用土地、闲置低效的物业等,不断增加了村民的财产性收入;通过带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生产名、优、特、新农产品,有效地增加了村民的经营性收入。
围绕“公平”,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上级组织协调作用和股权结构利益纽带作用,深入资产清算与审核工作,合理确定各行政村或村民的入股比例,完善技术、人才与土地等要素的多元化入股方式。实施“土地流转+基地工资”“搭建平台+入股分红”“土地租金+基地工资+奖励提成”多种类型的利益分红模式。
在“造血能力”提升方面,广州应聚焦集体闲置资产利用,构建“政企校银”多方合作共建模式,延伸拓展农业产业链,拓展纵向和横向资源要素连接网络,打造规模化农旅项目,推动村集体经济从“保底型”向“发展型”转变。
构建党建引领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发挥党建联建机制作用,增强不同强村公司和强村公司内部股东之间抱团发展黏度。打造“党建强村、治企、富民”的“党建+强企”理念,吸纳群众参与,让能人潜能的释放与企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群众致富紧密结合在一起。
构建监督管理机制,用活用好强村富民政策。完善公司章程与收益分配结构,健全完善项目管理、内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各项制度。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规定,编制年度经营报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和收益分配方案,并于成员大会、成员代表大会召开十日前,提供给强村公司股东及村民查阅。坚持公司自治与政府监管“两条腿走路”,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成立公司决策、财政、日常运营的监督机构。对强村公司实行分级评定与管理,解除经营不善的“僵尸”“空壳”类强村公司。
构建人才驱动机制,激发乡村人才创新活力。结合第一书记选派、“村企结对”等工作,筛选建立下派干部组成的“人才池”,重点派往集体经济薄弱的乡村,不断优化强村公司管理队伍。
落实强村公司经营者、村干部等相关人员薪酬激励制度,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做好强村公司利润分红工作。
南方+记者 洪钰敏
通讯员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研究员 易卫华